【協力攻堅 演繹精彩】漁光繪就臺山畫卷 多維譜寫綠色詩行
|
|||||
|
|||||
當第一縷玫瑰金晨曦刺破南海云層,將剛剛建成投產的廣東臺山鑫昊15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從萬畝魚塘上喚醒,凝結著夜露的高效光伏組件陣列,如同深藍綢緞鋪展水面,在初陽下折射出鉆石般的光芒。藍色光伏板下,魚蝦在清涼水域中舒展觸須,漁民劃著小舟穿行于4米多高的光伏廊道,船櫓劃破鏡面般的水面,驚起白鷺掠過樁基形成的幾何森林。這幅動態生態畫卷,正是中國電建集團貴州工程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”貴州工程公司“)以EPC總承包模式,在粵港澳大灣區繪就的綠色能源宏偉畫卷。 破局:有效機制與模式創新 工程建設之初,項目經理郭秋帶領團隊進駐臺山市汶村鎮。在農家小院的樹蔭下,他們面對的是三重挑戰:年均降雨量超2000毫米的亞熱帶季風氣候、設備滯后的供應鏈危機以及需要平衡的300多戶漁民生計。項目部創新建立“雨季施工三級響應機制”,將44550根PHC管樁施工窗口期精確到小時;獨創“漁船—浮箱”水上作業平臺,使單日樁基施工量突破200根;更通過“聯村共建”模式,將原本可能引發的利益沖突轉化為共建合力。 優化:毫米級的革命 在項目升壓站現場,項目總工展示著三組對比數據,述說優化設計的降本創效優勢。 樁基優化:魚塘底部淤泥較深,經過樁基抗壓、抗拔、樁基靜載等試驗,將原設計管樁長度從10.4米優化減少至9米,節約管樁62370米,按照采購市價90元/米計算,節約資金561萬多元。 地基革新:升壓站場區原為茭勒中學廢棄學校操場,因海域沖積型地質淤泥較深,采用換填工藝替代傳統砼攪拌樁,按綜合單價150元/立方米計算,將原設計方案4610立方米新填土造價從268萬壓降至69萬,節約資金199萬元。 支架革命:設計院對光伏支架最初按照50年一遇的臺風進行設計,每兆瓦支架設計重量為34.4噸,經過優化設計與論證,改用鍍鎂鋁鋅材料,使單兆瓦支架用鋼量降至27.1噸,不僅強度提升40%,還經受住“暹芭”等臺風的嚴峻考驗,每噸按采購價8257元計算,節約資金約904萬元。 這些看似微小的創新優化,累計創效約1800萬元,為光伏行業漁光互補項目建設降本創效提供了寶貴借鑒。 互惠:和諧共生的法則 項目部獨創的“1元租金”模式正在改變傳統漁業生態。據項目人員介紹,安裝完成的矩陣光伏板距離魚塘4米左右多,完全滿足農戶養魚條件。項目業主通過協商從農戶手中把魚塘買過來,建好光伏電站后,再象征性地以每畝1元的價格把光伏板下的魚塘出租給原農戶繼續從事漁業,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,配套建設的智能增氧系統和水質監測系統使魚蝦等水產品產量提升35%。在黨建引領下成立的“漁光合作社”,培訓237名漁民掌握光伏板清洗、組件檢測等新技能,將傳統捕撈者轉化為新能源產業工人,進一步融合各方關系,謀求多方共贏。 多維:藍色經濟方程式 當臺山鑫昊15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全容量并網發電時,一組數字彰顯其多維度價值: 能源維度:年發綠電1.83億千瓦時,等效減碳16.28萬噸,相當于種植1000萬棵樹的固碳作用。 生態維度:光伏板遮陽使水溫降低2攝氏度,水體溶解氧提升15%,更有益塘內魚蝦等水產品的生長。 經濟維度:項目全周期創造勞動崗位1000余個,直接拉動當地建材消費超千萬元; 社會維度:通過“漁光獎學金”資助127名漁民子女升學,修建的5公里海防路成為村民晨練走廊。 展望:綠色環保生態注腳 站在項目220千伏升壓站頂樓,可見光伏陣列與南海漁港形成奇妙“對話”:遠處上百艘鋼制漁船靜泊休漁,近處藍色光伏海正輸出清潔電能。這里不僅是一座150兆瓦光伏電站,更是一個立體生態實驗室—當光伏板將陽光轉化為電流,當魚塘將水面轉化為蛋白工廠,當廢棄校舍煥新為智能運維中心,貴州工程公司正在重新定義“能源基礎設施”的內涵。在這片波光粼粼的水域上,每個參與者都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綠色詩行。 |
【打印】 【關閉】 |
瀏覽次數: |